如今中文系出身的学者,有的十分蔑视中国当代文学,认为这是许多不学之徒的寄居地,还有些“弃暗投明”之前沾染过这个专业的,也不愿再提及。但对30年前的我来说,中国当代文学是任洪渊老师勾勒的图景,充满了感性的奇遇和理性的冒险,是西方传统和中国诗学的激烈碰撞之地,是以创造为第一推动力、正在诞生和形成的新天新地。与做学问、“研究文学”相比,我感到参与构造这图景更有魅力——也许它的活力能治愈我的抑郁,使我换一个人,而做学问不能。于是我决定报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生——虽然在我这一届,任老师不招生。
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的考研试卷上有一道题:试论老舍的《茶馆》结尾,“撒纸钱”这场戏的生命含义。本人一向老实木讷,却决定在此刻奉行机会主义:我认出了这道题,它洋溢着任老师的风格,那么它也很可能是由任老师来判,我要——赢他的高分!忘了都写了些什么,只记得在考场中恣意忘形地“写作”,而非“答题”,用了忧郁的笔调,将纸钱和白雪、生和死、路和坟,交织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