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和汉、宋学的主张不仅出现在宋学营垒中,而且在汉学营垒中也得到回应,可以说是当时学界流行的一种带普遍性的观点。由于亲身经历了考据学的衰败及受到理学“复兴”思潮的影响,汉学营垒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放弃了固守门户的立场,开始对乾嘉汉学进行反省,把学术目光移向宋学,主张在经学研究中借鉴宋学的一些方法来弥补考据学的不足。陈澧、丁晏、顾广誉、黄式三及其子黄以周等人就是当时主张融合汉宋的著名汉学家。
陈澧等人对汉学流弊同样具有清醒的认识,看到汉学末流只重考证,忽视义理的危害性。陈澧批评说:“今人只讲训诂考据,而不求其义理,遂至于终身读诵各书,而做人办事全无长进,此真与不读书等耳。此风气急宜挽救者也。”[20]他们摈弃门户之见,肯定宋儒的学术地位。丁晏认为,朱熹治学对注疏极为讲求,说宋学不讲考证是不对的。他说:“窃谓为学之道,莫先于读经;读经之法,莫先于读注疏。注疏之学,朱子教人之学也。”又说:“余谓汉学、宋学之分,门户之见也。汉儒正其诂,诂定而义以显;宋儒析其理,理明而诂以精。二者不可偏废,统之曰经学而已。”[21]他看到汉宋学各有长短,互为补充,完全可以在“经学”的旗号下统一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