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即将开通,而其中陈杨寨、安谷等站的出入口设计引发了公众的热议。有网友认为这些黑镶红、前端略翘的设计让人联想到“棺材”,而地铁方则回应,这是借鉴了秦朝,特别是秦始皇冠冕的设计。 在这个事件中,值得思考的几个点很明显。 首先,设计本身具有双重性。设计者可能借鉴了秦朝风格,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设计。然而,这种设计传达的信息和大众接收的信息可能存在偏差。这种偏差可能来自于设计的执行问题,也可能来自于文化解读的不同。在这里,问题似乎在于,虽然设计方案在征集意见时展示了“云纹冠冕——玄鸟展翅,云纹飘逸,珠冠旒冕,盛世秦风”的主题,但最终的实体建造只采用了设计方案的一半。 其次,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与委托方之间的事务,还涉及到了公众。地铁作为一个公共空间,其设计必须考虑到公众的反应和感受。因此,设计方案不应只满足于自己或委托方的审美或象征需求,还应当考虑到大众的心理和文化背景。 然后,设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。在这里,只采用了设计方案的一半,导致了设计意图与公众解读之间的巨大鸿沟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执行问题,也是一个设计问题。设计应当从整体到局部,都需要非常仔细和全面地考虑。 总体来说,这个“棺材争议”暴露了设计者和公众之间的矛盾和难题。设计者需要认识到,他们的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品,而是要融入到一个更大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。公众的意见和反应,是检验一个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。 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,特别是涉及到大量公众使用的公共空间,设计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更加重视公众的反应和意见,甚至可以在早期阶段就广泛征集公众意见,以避免类似的争议。同时,对于已经产生争议的设计,应该虚心接受公众的建议和批评,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。 此次西安地铁的设计争议,不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,更是一个触及到设计、文化和公众参与多个层面的社会问题。作为社会评论员,我认为这应该引发我们对于公共设计如何更好地融入公众、文化和社会的更多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