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部电影在文本层面上完全是对阶级史观的忠实再现:生产关系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,拿破仑带来了平民革命的幽魂,阶级间的隔阂与缺乏互信终究发展成了仇恨,在曼彻斯特的广场上一触即发. 在影像层面上相对应的,是一个“填满缝隙”的过程,即用考究的摄影调度、慷慨激昂的演讲姿态和省略转场,直接并置时空的蒙太奇将一个无甚新意的架子填充成连续的影像. 所以无论迈克李的视听手段再怎么炉火纯青,他的电影都仍然存有某种经典的,“前现代”的气质. 一切都自足地在摄影机的注视下运转,但并不存在罗兰巴特所谓的那种“刺点”来穿透影像,从而与外在产生呼应. 从这个角度来讲,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永远是一部温和的历史电影,而迈克李也永只能是一个温和的左派:彼时统治阶级的失职永远可以被归因为乔治王子的跋扈、上议院官员的傲慢和地方官的凶恶,而不是相反. 金马影后/剪辑/歌曲获奖片. 两点最可贵,一是一个看起来很西方的同志文本(原配妻子与亡夫的男友争遗产)在东方找到了很好的落点(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背景);二是原本是一个严肃悲伤的故事,却以如此轻松有趣的手法表现出来——叛逆期男孩的主观视角与内心独白,顽皮搞笑的小动画,夸张聒噪的人物,循环的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,都很可爱. 现实与回忆在相同空间里不断交织又很打动人. 另外感慨的是,现在台湾基本只能拍些这样小格局的小剧情片了,像这片剧场演出那场戏演员加观众一共就十来个人,场景就是普通街景,不能再省钱,但创作者还是很努力用心地在写好故事啊. 拿奖的是女主,但男主邱泽的表现更为出色,他的外表浪荡和内心温柔,他的由“坏”变好,对同性伴侣的着迷、撒娇、不离不弃,真的很棒.